资料大全 >参加方式 >防失联APP >
听课件合集>《共修》合集 >

《共修》第158期
- 地藏王菩萨圣诞2/六度|禅定47 -

主题均收集了>90%的师父对此主题的所有开示|干货满满

本视频为课件,详细更多扩展内容可见下方文字
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
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
点击下载PDF课件
本场目录[点击直达]

开始前:感恩词
第一部分:地藏王菩萨圣诞2
3. 关于地藏王菩萨及其愿力-下
4. 地藏王菩萨开示
第二部分:白话佛法佛学常识- 六度|禅定47
6 相关定义-观-观什么
记忆加深
自测题及答案
第三部分: 分享体会答疑、问卷、感恩词
《安装》APP
参加方式
进入《资料大全》


感恩词

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,
感恩南无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
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,感恩恩师。
恳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某某某(您的名字) 开智慧,
静下心学习师父开示,让师父的开示进入八识田,
帮助我更好地学佛修心!我自己的业障自己背,
不让一起 共修的师兄们背。
在今天共修过程中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
请南无释迦牟尼佛慈悲原谅,南无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,
南无护法菩萨慈悲原谅。


二、六度波罗蜜|禅定47

视频下载地址
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
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
点击下载PDF课件
本场目录[点击直达]

6 相关定义-观-观什么-中观
记忆加深
自测题及答案

观什么-中观

佛教导我们要中观,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要在当中来看事情

孔老夫子叫我们要学会中庸,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懂得中庸,什么事情做得不要太绝,不要太松,也不要太紧。想想看,你们穿衣服是不是这样啊?太紧的衣服穿着难受,太松的衣服像借来的,所以要不松不紧才好。做人也是,明明知道他在搞你,对你不好,你也不要去搞他,但是要让他知道,我也不是好惹的,要中庸啊。一辈子在公司里被人家欺负,那也有可能你被人家赶出去,虽然你可以境界高地说,那是我前世造的业,但是用中庸的思维,你可以不被人家赶出去,照样在公司里工作啊,那不是更好吗?对你的老婆,对你的老公,对你的孩子,都不要过分地对他好,也不要过分地对他不好,你就会得到中性的回报。如果你说“我爱死这个人了”,你一定会为他死掉。“这个儿子,我爱死他了”,你会为这个儿子死掉的。所以,师父讲你们是为你们好,师父讲了你们,你们不听,师父就中庸了,师父就不讲了。

【白话FF】8-31完整原文

菩萨不见人过,是指在为人处事时要保持一种中观心态

对(人有过错是正常的,因为是人,但是对于别人的过错不要看到心里,不要消极悲观对待,不要因为一个问题就否定人的全局,反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,有智慧地、圆融地帮助身边的人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,所以一切都是关于心的问题吗?)对啊,你把我的《白话佛法》再念一遍给我听干吗?当然对的,好好管住自己啊,去管住、盯住别人干吗?人的毛病——盯住别人看,他自己就难受了。人家盯住你,你也难受;你盯住别人,你也难受的。最好不要去盯住别人,好好地自度度人

19.11.08新西兰完整原文

选择中道,中观中道比较好

不管发生什么事情,选择中道,中观中道比较好,不要去伤害别人,讲人家缺点也不要讲到底,讲这个人好也不要把人家捧得一点毛病都没有。凡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人,他不是没缺点,而是他改变了。一个成功的人,都是从自己的努力、奋斗,开始慢慢改变。如果不改变,这个人一辈子都成功不了。希望你们好好改变自己,能够中观中道,什么事情要给人家留点余地。

【师父说的那些佛陀故事】车匿修行的故事完整原文

人看问题要站在当中

佛菩萨教导我们中观中道,人看问题要站在当中,不要把人看扁,也不要把人看得太坏,也不要把人看得太好,实事求是,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中庸之道。人要学会调整心态,两个人去吃自助餐,只剩十五分钟了,一看自助餐全部收起来了,只剩下面包,一个人说,“哎呀,来得太晚了,菜都没有了,不该来这里吃的”,气得不得了;另一个人说“太好了,居然还有面包,我以为什么都没有了”。同样一件事情,好心情往好的地方看,就会得到好的结果,不要发脾气。

150502 洛杉矶完整原文

不要把别人想得太好或太坏,要中观中道

(有的人很容易把别人想得很好,很容易相信别人,这样是不是也不太好?因为他如果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的那样,就会容易失落)对啊,那就是应该中观中道(就是中庸?)中庸最好。你不要把他想得太好,也不要把他想得太坏,你就不伤自己了。你把他想得太好了,达不到你这个观点,那你不是伤自己了?(是的)你如果今天把他想得太坏了,万一人家很好,你伤别人了

Wenda20200223 01:11:15 完整原文

不要太左,也不要太右,就是中庸

人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,身体一定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,做人身体好要营养适中,不要累积过多;人的精神、心灵要好,不能烦恼太多,心灵要处于知足的状态,总觉得“我够了,我满足了,”就变得非常法喜。学佛人修心如果用苦修的话,觉得太苦了,修心修得太散乱松散也不好,佛菩萨教导我们,人要学会平衡自己,“中观中道”,也就是孔老夫子讲的“中庸之道”,做人不要偏的太过分,不要太左,也不要太右,就是中庸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要学会把握好,给别人留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。

160117 悉尼完整原文

止念只是在你慢慢地中观中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效果

不把任何烦恼放在心中,不把任何障碍、罣碍放在心中,就是取得了中观中道。烦恼有吗?有的。来了之后把它消除掉,不就是中观中道吗?不是说完全止念,因为你止不住的,止念只是在你慢慢地中观中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效果,而这个效果是你终有一天能够用你的修为止住自己的念头,并不是现在就能止住它。

白话视频38完整原文

要中观中道,才叫正精进

举个简单例子,老年人要做功德,尽量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,如果你跟老年人抢这些功德,你就偏离了中观中道。

6.14『美图视频』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
心胸坦荡,看人间的事物你用中观看你就会产生智慧

一个心胸坦荡的人,看人间的什么事情都会有智慧。我对别人没有要求,我没有想害别人,你想想看,这个人跟别人交朋友有没有智慧?人家就会对你好,对不对?如果你以为自己很聪明,我要跟你交朋友,我一定要用你什么,我要想在你身上赚一点什么,那你很快地就没有智慧了,只长愚痴,别人都是很聪明的,他就知道你有目的。“来来,我请你喝茶。”他马上就紧张了:“你有什么事情,你说好了。”“没关系的,我们喝茶的时候再谈吧。”“你还是先跟我说吧。”是不是这样啊?“我们先交个朋友啊?”“没关系的,你有什么事情,你先说吧。”谁会相信你啊?你是有目的的,你有本事,就用智慧。任何事情没有目的,心胸坦荡,我不对别人有任何的需求,我就心胸坦荡了,这样,你看人间事物就会有智慧。

【白话FF】8-31完整原文

得中观正见的前提是什么?

一个人要想真正地得道……学佛人经常说“我要得道”,什么叫得道?看人就是得道。你不要把这个人看扁了,中观正见,你这个人就是得道了。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不好,你说“这个人虽然有缺点,他也有他的优点”,你是不是得道之人?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,要见空性,要离相,见到这个空性。比方说,你现在很烦恼一件事情,家里天天吵架,面临崩溃了,你“先见空性”,是什么意思?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,夫妻之间到了最后一定会吵架的,这是每个家庭都有的”,你先见到它的空性,“所以我们不要太把它当回事”。一点点小事、一句话、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,你都不要太当真,那你见到它的空性了,婚姻的空性出来了吧?见到空的一面之后,你就变成了局外人,就不是一个执著在婚姻争吵里的人,就觉得“婚姻都是这样的,每对夫妻都会吵架,每对夫妻都会有这种情况的”,你是不是脱离了在这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?你离开了,变成局外人了。那么你变成局外人之后,就可以见到这件事情的真性、本性,本性是空的。就像两个孩子吵架,爸爸妈妈在边上总是说“不要吵,不要吵”,他很清楚,两个孩子吵架总是有各种各样想不开的事情,忌妒、烦恼、在外面不开心,都有的。爸爸妈妈说“知道,我又没进去吵”——空性,空性就是总归会吵的,爸爸也没去帮哥哥,妈妈也没去帮妹妹,这样见“性空”了,已经空掉了,脱离了这里面。你了解了性空,不在其中,就很清楚,自己思维上各方面就感觉到本性是空的了。因为这件事情过一会儿就像没发生过一样,两个人又好了,一起吃饭、一起玩、一起开心,性空。

白话视频36完整原文

人只有懂得不执空,也不执有——中观

我没有对这个空执著,没有执空,也没有执著我今天拥有的东西,就没有两边。没有两边就是心空,心空就会没有,心中就没有空性,心中也没有执著“有”。举个例子,今天你们拥有的家庭,百年之后这个家庭就没了,“我不执著这个家庭,但是我也不执著以后这个家庭没了,来不及把这个家庭就破坏掉”,这个就是“中观”。所以我们不能心空相灭。有吗?有的,空吗?是空的。两个都有,两个都不能灭度,只能“惟有中性”。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性,因为本性即空,看到的是“虚空”——也是一个空字,但是它是虚的。所以我们不能有四相的执著——执著于人相、我相、寿者相、众生相,否则你慢慢会毁掉心中的本灵的智慧和般若。

白话视频35完整原文

如何理解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

(师父在《白话佛法》第七册第29篇里开示,我们要学中观,即中性地看问题,不偏左也不偏右;师父经常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取中庸之道。有师兄在参与弘法的时候,事事力求圆满,做得最好,有时候就会因事情不顺利,或达不到最佳效果,而心生烦恼或与师兄们产生意见分歧。同修觉得如果弘法或学佛也取中庸之道,不必追求极致,差不多就可以了,是不行的,但有时候又无法避免因追求弘法的圆满而产生的烦恼和分歧。请师父慈悲开示)其实这个人学佛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完全解脱,没有完全开悟,所以他把学佛的境界合二为一了。一个高境界的人,他舍得下,他知道人间没有圆满的事情,所以不能去追求圆满,因为在人道是不会圆满的。你们想想,在人间哪一件事情能够圆满?不可能的。所以在学佛当中,尽自己的心、尽自己的力去做,就叫圆满。实际上菩萨不是说不让我们圆满,菩萨让我们开智慧。当一个人在弘法当中,不要去偏左,不要去偏右,尽量把自己做得最好,你就是在开悟当中。所以,不要去让自己进入烦恼,进入烦恼就是不开悟,开悟的人不会烦恼。尤其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,中观就是今天这个事情比昨天好了,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好的要求。“我今天好了,我觉得很满意了”,那么继续这么做下去会越来越好。身体也是这样,看病也是,一天比一天好,他不会今天看了病,明天马上就好起来,全部都好。学佛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。

17.09.23意大利·米兰完整原文

中观,因为他没有到这个境界,所以难以理解

刚开始是用心在学佛,到了一定境界已经不是用心在学佛了,做好事都是自然出来、不需要想的,一个人修得好,外表不用刻意做菩萨的事情,心中也不用想自己是菩萨,修得好的时候就是自然内心和外表出来都是菩萨。

答疑124-22【 如何理解“中观”】完整原文

如何理解“色”与“空”的关系

(师父在《白话佛法•色空都是幻觉》的篇章中,用泡泡的产生与破灭来阐述色与空。请问师父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色与空都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状态,所以我们学佛人除了要具有空观的意识之外,也不能否定事物当下的存在,只有这两种观念加起来,才是不偏不倚的中观,中观是对“色”与“空”决不执著。恳请师父慈悲开示,这样的理解是对的吗?)70%是对的,中观中道,对不对?这世界上很多事情,你可以把它看到底,那是没有的,是无;但是你现在看的,它是有的。实际上很多东西……比方说显微镜也是这样的,你说这个花在我前面,我现在眼睛看到是花,如果把它分析开来,它都是一种微分子结构,是花粉,还有空气、水分,它都有的,它混合成一朵花;但是你把它看到底了,它变成另外一种物质了,它只是一种水和花粉的分子结构,它不是一朵花。就像人一样,你把人看到底了,他就是死人了;你说他现在活着,当然是活着了。那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呢?因为死了就是活着,活着就死了,叫“无生无灭”,所以就是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你看到的空是未来的,你也可以把它提早看成空。我们现在的烦恼,它是空的,因为多少年之后,四十年、五十年之后,我们全部都空掉了,所以不存在它有色的东西在。但是你说你现在活在这世界上,你没有看见这个烦恼吗?你没有看见这个困难吗?那是不可能的,是看到的,但是这个看到的,以后是没有的,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?那就是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(感恩师父慈悲开示)

19.10.18马来西亚·吉隆坡完整原文

中观之道与只看别人好处的问题

(师父在《白话佛法》中说:佛法是辨证之法,看事情要看它的两面。比如看一个人看到好的地方,也看到他的缺点;看到不好的也要看到优点,这叫“中观”。但也说在修行中要看别人好的地方,不要看到不好的。请问师父,前者是做事情中庸之道的方法吗,后者是学佛人应有的修心态度吗?)境界不一样。看人家缺点也要看到,优点也要看到,那是初级阶段;学佛之后就要看到人家的优点,不要去看人家的缺点,因为你能包容人家的缺点,那么就看不到缺点,只看到优点了。

2016年4月新加坡完整原文

记忆加深
请结合以上完整开示学习本部分内容

自测题及答案



参考答案 1. 除H、P全选

以上内容整理、排版、视听资料处理等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护法菩萨原谅!请各位师兄原谅!

【点下图】

安装APP苹果|离线|安卓


>>>诚邀您的参加《初学共修》<<<
点击上方文字进入

學佛改變命運
歡迎師兄們參加
现成提问互动辅导
欢迎您邀请身边有需要的朋友进来旁听,
也许正是她/他人生的转折
 请扫码进入群等待后续通知
是什么吸引了千万信众紧紧跟随
我们期待您的到来,给您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
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
感恩观世音菩萨摩诃萨
感恩恩师!



保存本页二维码
扫码进入

上一篇: 【第157期】地藏王菩萨圣诞1/六度|禅定46

下一篇: 每周日晚更新

资料大全 >参加方式 >防失联APP >
听课件合集>《共修》合集 >




  • 返回
  • 目录